作者:章梅芳 王瑶华 马燕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2-24
■章梅芳 王瑶华 马燕洋
胡正寰(1934— )
1934年生,湖北孝感人。零件轧制专家,球探体育比分_足球比分直播-【官网认证】机械与运载学部球探体育比分_足球比分直播-【官网认证】。1956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科技部、教育部“高效零件轧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锻压)分会名誉理事长。自1958 年开始从事零件轧制技术研究工作,为我国轴类零件轧制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作出重要贡献,是我国这一技术公认的开创人。他领导的课题被科技部、教育部列为重点推广项目,在全国27个省市推广零件轧制生产线近300条,卖给美国、日本、土耳其等国18条生产线,在全国建成近20家零件轧制专业化工厂,先后开发并投产的零件达500多种,累计生产零件500多万吨,产值400多亿元。各项成果获国家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奖5项,省部级奖10多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0多项,培养博士、硕士生100多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与中国金属学会授予他“科技终身成就奖”。
“人活着就要有追求,我的毕生追求就是将轴类零件轧制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贡献社会!”这是胡正寰球探体育比分_足球比分直播-【官网认证】第一次见到我们时说过的话。后来,他又多次提到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事实上,他确实一辈子都在践行这句话,而且做得非常成功。
一、烽火流离,立志“钢铁强国”
胡正寰祖籍湖北孝感,祖父胡紫雲为晚清秀才,曾在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读书,并与革命家黄兴同学又同桌,留学日本归来后在当时的教育部负责中学教育工作。他将胡正寰的父亲胡允廉带到北京,并送入外交部办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与瞿秋白同学。胡允廉毕业后,被分配至哈尔滨,供职于中苏合办的中东铁路。1934年7月18日,胡正寰在哈尔滨出生。随着日本侵占东三省,还在咿呀学语的他不得不跟随家人从哈尔滨辗转南京、湖南、贵州等地,最后到达四川成都。在成都,一家人一待便是八年。胡正寰早先就读于商业街附近的小学,后因日军对居民区的频繁轰炸,为躲避战火,辗转至近郊的三英小学。至今,他还记得那时“每天拉警报,也没有防空洞,警报一响大家就往郊区的林子里跑。有时候还会遇到这种情况,飞机飞过来要趴下。我二姐在趴下的过程中,炸弹的碎片把耳朵削掉了一小块”。战火纷飞的年代使得胡正寰一家的生活颠沛流离,同时也磨炼了胡正寰的意志。回忆起这段时光,他并没有觉得多苦。书香门第的家庭熏陶与这段年少经历锻就了他坚强而乐观的人生态度。
1945年8月,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胡正寰跟随家人回到湖北。由于交通不便,一家人辗转了近3个多月才到达武汉。那时,大概已是1946年的3月。因父亲的工作尚未落实,胡正寰跟随母亲来到湖北孝感老家。踏入故土,等待入学的日子,是他最快乐的童年时光。胡正寰和同龄的孩子一起学插秧、抓鱼、游泳、挖藕,这几个月的农村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1946年9月,胡正寰正式就读于离家不远的湖北武昌私立大公中学。1950年2月,聪颖好学的胡正寰考入了当时非常有名的湖北省立高级中学,董必武、李四光、陈潭秋等人都曾在此学习或工作过。每每回忆起这段中学求学经历,胡正寰总会记起家里租住的房子中那间几家人公用的堂屋里高挂着的、昏暗的白炽灯。他是自己拿主意要考去湖北省高的,不用大人督促,每天都在灯下独自学习。至今,在堂屋灯光下学习的日子,仍旧是胡正寰最美好的回忆。
1952年9月28日,18岁的胡正寰离开武汉前往北京。翩翩少年,雄姿英发,怀揣着父亲“钢铁强国”的嘱托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开启了大学生活。或许胡正寰自己也没有想到,这里将是他事业的起点,也是他一辈子奋斗的地方。胡正寰考取的是“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这是一所刚刚建立的大学,由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科系组建而成,1960年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胡正寰入学时,由于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的校舍还没建好,新生入学一律住在清华园,和清华大学机械系的同学一起学习生活。他记得当时的录取通知书上还印着“清华大学钢铁学院”的字样。1953年,胡正寰和同学们一起搬到了现在的校址——满井村。入校之初,条件艰苦,胡正寰和老师、同学们在简易工棚里上课,在满是尘土的操场上跑步锻炼。沿袭父辈们处事低调、踏实肯干的作风,胡正寰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习和钻研上,成绩优秀;同时他为人正直,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在毕业时成为大班班长,是同学们学习的典范。大学毕业后,胡正寰留校担任冶金机械专业的助教,一边带领学生进行科研实践和毕业设计,一边兢兢业业搞科研,开始琢磨零件轧制问题,并从此开辟了一条零件轧制技术开发与推广的成功之路。
从哈尔滨到成都,再从成都到北京,跨越大半个中国的生活、求学经历,造就了胡正寰南方人的细致和北方人的豪迈,赋予了他骨子里追求卓越的精神,这些珍贵的品质无不促使着胡正寰在追求科研的道路上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二、“误入”正途,在坚持中成长
1958年,是胡正寰从事轴类零件轧制研发工作的开端。彼时,胡正寰毕业留校工作还不到两年,恰逢“大跃进”,他响应党提出的“超英赶美”的口号,希望能为国家做点什么。当时,中国加工生产钢球的方法还是靠球形模具浇铸,或靠工人把烧红的球坯在锻打机下锻打成球,不仅生产效率低,原材料利用率低,工人的生产条件也异常艰苦。一个偶然的机会,胡正寰看到了苏联在莱比锡博览会上展出的一台新轧机的资料,介绍了当时世界上的最新工艺——用轧制的方法生产钢球。对新技术的好奇心,以及大学毕业实习时积累的钢管轧制经验,促使一个崭新的想法在胡正寰的脑海中成形,他决定投身一试。
生产斜轧钢球首先必须设计出轧机,胡正寰的想法和思路得到了系里的支持,并被学校特批为重点项目。当时全国各条战线都流行国庆献礼活动,“大干一百天,国庆把礼献”的宣言一经提出,胡正寰和几位同事便凭着满腔热情,日夜奋战,加班加点地完成了试验轧机的设计。学校安排校办工厂突击生产、加工出轧机。经过100多天的奋战,机器终于制造了出来,胡正寰和同事对机器进行反复调试,成功开机运转,并真地试扎出了几颗不错的钢球。研制成功了!大家欣喜若狂,敲锣打鼓地向国庆献了礼。《北京日报》《光明日报》对这项成果进行了报道和宣传。
可以说,这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零件轧制新工艺从此开始起步,也预示着这项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希望。但与此同时,问题也出现了。实验室的研制成功并不代表着可以在工厂生产应用。1959年,辽宁抚顺一家工厂闻讯前来,希望将斜轧钢球工艺引入生产。为此,胡正寰带领几名大学生设计出我国第一台直径50毫米的球磨钢球轧机。起初,因为它的生产效率比原来的锻造工艺提高了10多倍,劳动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厂里的工人师傅非常欣喜。这表明该项工艺确实是十分先进的,具有很好的转化优势。但没有想到的是,大家很快就发现轧辊寿命过短,产品合格率无法满足要求;很多问题没解决,最终斜轧生产被迫停止。
“所以,抚顺的轧球等于是失败了。”在回忆当初与工厂首次合作的情景时,胡正寰总结经验教训说:“我过去始终记得一句话,实验室做试验,如果能轧出一两个好钢球,就说明这个工艺有前途,就有可能变成先进的生产力。后来我发现,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废品率,这项技术也不能变成工业生产。”这次的挫折让胡正寰明白,真正把斜轧钢球投入生产,要解决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包括设备、模具设计、制造和生产工艺等。认识到这一点,他没有退缩与放弃,而是决定全身心投入研究,逐一攻克这些难题。
1960年,胡正寰带领团队先后与辽宁瓦房店轴承厂、北京412厂合作,分别成功研制斜轧轴承锥面滚子、球面滚子和军用马蹄防滑钉,并应用于生产。之后,胡正寰又与矿冶研究院达成直径20毫米的钢球斜轧协议。正是通过这些小规模的研发工作,胡正寰及其团队基本弄清楚了斜轧钢球投产需要解决的各种技术问题。在胡正寰看来,这一阶段的工作为后来系列斜轧零件的投产打下了理论与实际的基础。
&ens